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鲁人徙越

韩非 韩非〔先秦〕

  鲁发身善织屦,妻善织缟,而欲发于越。或谓之曰:“子必穷矣!”鲁发曰:“何也?”曰:“屦为履之也,而越发跣行;缟为冠之也,而越发被发。以子之所长,游于不用之国,欲使无穷,其可得乎?”鲁发对曰:“夫不用之国,可引而用之,其用益广,奈何穷也?”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  鲁国有个人自身善于织麻鞋,他的妻子擅长编织白绢,他们想搬到越国去。有人对他说:“你搬到越国去必定遇到困境。”鲁国人问:“为什么?”这个人回答说:“鞋是(人们)用来穿它(来走路的),但是越国人赤脚走路;白绢(做成帽子)是(人们)用来戴它,但是越国人都披散着头发。凭借你们的专长,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,要想不穷困,怎么能办得到呢?”鲁国人就反问他说:“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,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,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,我们怎么会遭遇困境呢?”

注释
鲁人身善织屦:鲁国有个人自身善于织麻鞋。
鲁:春秋时鲁国,在今山东南部。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道理

①有一种特长没错,但应该用在需要它的地方;如果你要去的地方不需要这种专长,那么你的技能就毫无作用。但这故事中的鲁人具备了“开发市场”的思想,就可以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,最终变为财富。

②简单的说,有专长,但如果没有用在需要它的地方,那便毫无作用。但是换种角度,我们也可以自己开创一个市场来发挥我们的特长。

③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深入调查研究,分析客观实际,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,使自己的专长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。

④凡做一事,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,不能随心所欲,莽撞从事;制定行动计划,必须先做调查研究,万不可凭主观臆断;做生意要有经营头脑,了解顾客的需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这段对话以简明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,展现了鲁人对市场需求与技能匹配关系的独特见解,一方面提醒人们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,避免将技能投入到无需求的市场中;另一方面,也启示人们要敢于创新,尝试引导市场需求,从而拓展技能的应用空间。此外,文中还体现出鲁人的乐观与自信,以及面对挑战时的积极态度,具有鼓励意义。

韩非

韩非

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(约公元前281年),卒于秦王政十四年(公元前233年),韩非为韩国公子(即国君之子),战国末期韩国人(今河南省新郑)。师从荀子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、思想家,政论家和散文家,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,后世称“韩子”或“韩非子”,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。 22篇诗文  700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景公求雨

晏婴 晏婴〔先秦〕

  齐大旱逾时,景公召群臣问曰:“天不雨久矣,民且有饥色。吾使人卜,云,祟在高山广水。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,可乎?”群臣莫对。

  晏子进曰:“不可!祠此无益也。夫灵山固以石为身,以草木为发,天久不雨,发将焦,身将热,彼独不欲雨乎?祠之无益。”

  公曰:“不然,吾欲祠河伯 ,可乎?”

  晏子曰:“不可!河伯以水为国,以鱼鳖为民,天久不雨,泉将下,百川竭,国将亡,民将灭矣,彼独不欲雨乎?祠之何益!”

  景公曰:“今为之柰何?”

  晏子曰:“君诚避宫殿暴露,与灵山河伯共忧,其幸而雨乎!”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,三日,天果大雨,民尽得种时。

  景公曰:“善哉!晏子之言,可无用乎!其维有德。”《晏子春秋》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管子·治国

管子〔先秦〕

  凡治国之道,必先富民。民富则易治也,民贫则难治也。奚以知其然也?民富则安乡重家,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,敬上畏罪则易治也。民贫则危乡轻家,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,凌上犯禁则难治也。故治国常富,而乱国常贫。是以善为国者,必先富民,然后治之。

  昔者,七十九代之君,法制不一,号令不同,然俱王天下者,何也?必国富而粟多也。夫富国多粟生于农,故先王贵之。凡为国之急者,必先禁末作文巧,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,民无所游食则必农。民事农则田垦,田垦则粟多,粟多则国富。国富者兵强,兵强者战胜,战胜者地广。是以先王知众民、强兵、广地、富国之必生于粟也,故禁末作,止奇巧,而利农事。今为末作奇巧者,一日作而五日食。农夫终岁之作,不足以自食也。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。舍本事而事末作,则田荒而国贫矣。

 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,而上征暴急无时,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。耕耨者有时,而泽不必足,则民倍贷以取庸矣。秋籴以五,春粜以束,是又倍贷也。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,关市之租,府库之征粟十一,厮舆之事,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。夫以一民养四主,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,粟少而民无积也。

  嵩山之东,河汝之间,蚤生而晚杀,五谷之所蕃孰也,四种而五获。中年亩二石,一夫为粟二百石。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,农夫以粥子者,上无术以均之也。故先王使农、士、商、工四民交能易作,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。是以民作一而得均。民作一则田垦,奸巧不生。田垦则粟多,粟多则国富。奸巧不生则民治。富而治,此王之道也。

  不生粟之国亡,粟生而死者霸,粟生而不死者王。粟也者,民之所归也;粟也者,财之所归也;粟也者,地之所归也。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。故舜一徙成邑,二徙成都,参徙成国。舜非严刑罚重禁令,而民归之矣,去者必害,从者必利也。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,故天下之民归之。所谓兴利者,利农事也;所谓除害者,禁害农事也。农事胜则入粟多,入粟多则国富,国富则安乡重家,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、驱众移民,至于杀之,而民不恶也。此务粟之功也。上不利农则粟少,粟少则人贫,人贫则轻家,轻家则易去、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,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,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、守不必固矣。夫令不必行,禁不必止,战不必胜,守不必固,命之曰寄生之君。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。粟者,王之本事也,人主之大务,有人之涂,治国之道也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鹤鸣

诗经·小雅·鸿雁之什〔先秦〕

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野。鱼潜在渊,或在于渚。乐彼之园,爰有树檀,其下维萚。它山之石,可以为错。
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天。鱼在于渚,或潜在渊。乐彼之园,爰有树檀,其下维榖。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